全国重点城市联盟网站 百城联盟
手机报 电子版 微信公众号
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原位水体修复系统

2019-11-10 10:19:36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

原位水体修复系统

  作者:曾红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原位水体修复系统,其包括铺设在水体基础上的填料层和铺设在所述填料层上面的底泥,所述填料层的下部布设有泥下排水管,所述泥下排水管优选采用透水盲管,所述填料层和底泥之间优选设有将两者隔开的透水土工布,所述填料层和水体基础之间优选设有隔水防护层,所述填料层优选自下至上依次分为填料集水层、填料净化层和填料过滤层,所述底泥上种植有水生植物,所述泥下排水管的出口以通过管道接入排水室,所述排水室内设有用做抽水泵的潜水泵。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水体的自净化能力,特别是提高对水体底部沉积物的净化能力,提高水体环境容量,降低相应的污染控制成本,减少或从根本上消除底泥清淤需求。

  水系(河.湖等)中水质保障:a.河床随着时间而导致污染源沉淀,一般水系底泥间隔4-8年就要进行清淤;b.随着水体污染物增加或生态失衡,导致水体不断更换,一般水系水体一年更换1-2次;c.伴随水质恶化,一般采用浮岛、表流、潜流、曝气、生物、化学、物理等等手段来局部缓解水质;本发明可以长期不需要间隔清理河床淤泥,大大减少水质更换周期,从根本上解决水质问题,使水系实现动态平衡,自我净化,生态修复。

  著录项目

申请号CN201821904776

申请日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CN209161793U

发明(设计)人曾红舟

原位水体修复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原位水体修复系统,属水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会日益严重,特别是水源污染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一直是政府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入巨资用于城市水体修复与处理上,并只能在一段时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水污染有重复性。随着时间变化和水体周边发展,越来越多水体重新恶化,使水体治理越来越难。

  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水体底泥及其他形态的污染物的不断沉积,水体随着点源、内源、面源等不断沉淀和污染,使水质随着时间推移而超出自净能力,从而导致水质变差,甚至形成黑臭水体等,一般水系的底泥间隔4-8年就要进行清淤,而随着水体污染物增加或生态失衡,导致水体不断更换,一般水系水体一年更换1-2次。现有若干用于增强水体净化效果的技术,例如,人工湿地、水体生态平衡构建(微生物、动物、植物等)、曝气装置、浮岛技术、底泥清淤、水循环技术和水下森林等,但这些单一技术往往仅能够局部上缓解水质恶化,对于底泥污染物的不断沉积缺乏有效经济、有效治理手段。例如人工湿地只保障水体水质净化,但净化水体重新进入水系中再污染,不能根本解决水系自净能力;再如底泥清淤,随着空气、土壤、水体、植物等污染源沉淀需要间隔不断修复河床底泥,不能从根源上解决河床修复问题,特别是底泥清淤过程往往会严重破坏原有生态,而清出来的污泥处理也是一个难题。

曾红舟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特点:

  1)根据底泥现状进行半清淤式原位修复。去除淤泥严重污染部分,选择性晾晒和保留底泥,并在回填后对其起到修复作用。

  2)针对性进行局部改造。其中改造面积、清淤深度、淤泥处理方式、填料配比和厚度、盲管过水能力等,都应结合水体现状和改造目标,经过模拟与计算,综合造价等因素,选择最优方案实施。

  3)河床修复和人工湿地概念相结合,在底泥下层铺设填料层,针对性处理水质,修复和提高底泥质量。

  4)对水质进行智能监测,实时了解水质情况以便及时进行动态调节,促进水体生态平衡的形成。

  5)在填料层下敷设盲管,设置潜水泵间断性抽水,导致水体无死角向下流动,增加了水面和空气接触有效提高DO,并且河水经过水生植物、微生物和填料层等复合作用后被抽出,促进水体循环,并可用于水体补水。

  6)全部水体(例如河水、湖水)能够无死角进行向下微动,增加含氧量。

  7)水下生态构建,原位修复底泥,从根源净化和维护水体;

  8)人工干预助建水体生态平衡,通过智能监测水体多项指标和水中生物状态,及时进行人工干预,例如通过反冲洗、调节抽水速度调节含氧量等措施进行干预;

  9)投入产出比值小,经济效益高,一次建设净水效果持久(无需整条河道进行改造,只需选择流速适宜区域局部修建;优化底泥质量,从而提高河水自净能力)。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各优选和可选的技术手段,除特别说明外及一个优选或可选技术手段为另一技术手段的进一步限定外,均可以任意组合,形成若干不同的技术方案。

曾红舟

  人物简介

  曾红舟,男,1985年11月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市,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

  折叠编辑本段发表文章

  《海绵城市设计手册——曾红舟》

  《海绵城市植物技术指南--曾红舟》

  《海绵城市方案做法和图集技术依据》

  《海绵城市概念》

  《花海花卉常用喷灌微喷产品技术汇总》

  《从2016唐山世园会看“海绵城市”和“水景观”》

  《海绵城市资源整合,源于设计灵感》

  《怎么玩转海绵城市设计》

  《海绵城市有哪些LID措施》

  《海绵城市落地项目是否经得起的考验》[1]

  折叠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海绵城市、给排水工程、水景工程与污水处理等。[1]

  折叠职称类别

  高级工程师,水行业研究员[1]

  折叠社会任职

  中国水工网发起人

  折叠科研项目

  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环境规划

  2016世界月季洲际大会设计[1]

  折叠发明专利

  《智能柔性太阳能直流曝气系统》《一种硬质场地雨水调蓄解决方案》《功能复合型高位花坛》《原位修复湿地技术》 《棕地修复技术》 [1]

相关新闻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1997-2018